文物,雖沉默不語,卻宛如飽經滄桑的老者,用身上歲月鐫刻的痕跡,向世人深情訴說往昔的風云變幻。
寧夏處于北方草原與黃土高原的銜接地帶,也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過渡區域。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各個發展階段都在這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孕育出無數珍貴的文化瑰寶。在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就遺址保護、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等方面內容建言獻策。
文物保護搭臺,文旅融合“唱戲”
在青銅峽市,有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那里隱藏著人類歷史的秘密——鴿子山遺址。加大鴿子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對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古人類文化、植物類食物加工馴化和原始農業的萌生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由于鴿子山處于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葡萄酒文化的深厚底蘊,青銅峽市搶抓機遇,依托鴿子山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葡萄酒產業融合發展,力促青銅峽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遺址發掘到足夠穩定時,可仿照秦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的旅游方式,將保護措施做好進行開放參觀,如建設遺址公園,建立完善博物館。同時文旅部門可充分利用周邊景觀資源,將鴿子山遺址與北岔口、明長城、賀蘭山余脈、廟山湖、青銅峽鄉村旅游帶等重點打造的旅游點連接起來,建成獨具特色的旅游線路。提高知名度后,可抽取部分旅游收入用于文物保護與修復。”自治區政協委員董生振說。
借數字化之力,為文物保護“續航”
去年,AI虛擬數字人在寧夏智慧文旅中大展身手,AI虛擬數字人天妤通過“文物擬人化”的方式,講述了寧夏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石刻胡旋舞墓門中的舞者“逃出博物館”,跨越時空體驗現代中秋節的故事,這樣的技術讓“不動聲色”的文物“活”了起來。
寧夏境內的長城文化遺產是智慧的凝結,為了更好地做好我區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有效延長長城的“生命周期”,使長城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自治區政協委員劉衍青建議以數字化賦能寧夏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建設寧夏長城虛擬博物館,通過更加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示我區豐富的長城文化遺產,打破傳統的長城文化遺址參觀方式,讓人們在交互體驗中感受長城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而通過閱讀書籍、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長城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增加文化體驗感與認同感。(寧夏日報記者 徐琳)